2020年7月22日,中國公路學會在長沙主持召開了“復雜風場環境大跨橋梁抗風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成果評價視頻會議。評價委員會由陳政清院士、朱樂東教授、楊慶山教授、何旭輝教授、劉高教授級高工、李永樂教授、樓文娟教授等專家組成,其中陳政清院士和朱樂東教授分別為評價委員會主任和副主任。該項目主要完成人為大連理工大學許福友教授、長沙理工大學韓艷教授等,完成單位包括長沙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長安大學、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鐵武漢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跨橋梁建設逐漸向山區挺進、向海洋延伸,受山區地形和海洋波浪的影響,橋址區風場環境非常復雜,傳統的橋梁抗風研究理論、技術和方法都面臨著諸多挑戰。為此,項目組針對復雜風場環境大跨橋梁抗風安全保障關鍵技術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原創性成果:(1)建立了自然風場超大比例橋梁全橋氣彈模型實驗平臺;(2)研發了橋梁彎扭耦合大幅自由振動試驗裝置;(3)提出了軟顫振、軟馳振響應非線性分析方法。
通過集成創新,項目取得了集理論、方法、發明專利、軟件著作、試驗研究基地于一體的復雜風場環境大跨橋梁抗風安全保障關鍵技術,成果已成功應用于湖南澧水大橋、湖南湘西矮寨大橋、蘇通大橋、大連星海灣跨海大橋、鄭州桃花峪黃河大橋、貴州牂牁江大橋、重慶太洪長江大橋、緬甸聯邦古特大橋等近50座大型橋梁工程;授權美國發明專利3項,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4項;發表論文12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54篇;創建新型自然風場橋梁抗風試驗研究基地2座,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顯著,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評價委員會在聽取視頻匯報和質詢評議后,一致認為:“該項目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橋梁彎扭耦合大幅自由振動試驗裝置、自然風場超大比例橋梁全橋氣彈模型實驗平臺、軟顫振和軟馳振響應非線性分析方法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