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動態
1研究背景
近40年來,我國經歷了急劇的城市化過程,城市化率從17.55%提高到57.35%。未來30年,我國將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城市化率還將快速顯著提高[1-2]。快速城市化帶來了諸多城市水問題,如城市內澇、水污染和水資源短缺等。
為緩解城市與環境之間的矛盾,2012年,“海綿城市”概念首次被提出。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正式提出了“海綿城市”這一新理念。2014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隨后多部委在全國分兩批遴選了北京、廈門等30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湖南等地也陸續開展了省級海綿城市試點。一時間,海綿城市迅速成為各行業及全社會關注的熱點。
海綿城市建設涉及一系列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開發,許多項目在工程技術方面是創新性嘗試。從資金來源上看,海綿城市建設資金大多來源于PPP融資。這些特點使得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中存在大量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一旦風險出現并無法有效控制,就會對項目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造成巨大損害。因此,加強海綿城市建設PPP模式的風險識別、評估與管控研究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海綿城市理論研究
海綿城市屬于雨洪管理的一部分,它的本質就是對雨水的管理,與歐美一些國家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WSUD)、低影響開發(LID)等城市雨洪管理理念與方法相契合,都屬于頂層的城市建設和雨水管理模式[3]。這種新型模式將雨洪管理理念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保護、土地開發、城市規劃建設及管理機制等緊密聯系起來。
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城市雨洪管理相比,我國雨洪管理體系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了主要集中在雨水利用方面的研究,后期慢慢發展到對雨水的污染控制和雨洪調控[4]。海綿城市的建設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保護原有生態系統;二是恢復和修復遭受破壞的水體及其他自然環境;三是運用低影響開發措施建設城市生態環境[5]。我們國家在城市飽受內澇災害的情況下,提出了海綿城市這一建設指導思想。“海綿城市”建設的提出是從城市規劃角度提出的綜合解決城市水資源問題的重要舉措[6]。海綿城市這一新型城市建設理念提出后,我國各地掀起了建設海綿城市的熱潮。北京、上海、成都等各大城市都相繼開展了海綿城市的實踐探索。
2.2PPP模式研究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是一種政府部門與私人資本建立合作關系從而提供基礎設施產品或公共服務的創新模式。PPP模式最早在英國興起,后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我國自1995年開始,實施了一系列的BOT項目,BOT作為廣義PPP模式的一種,為PPP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3年,PPP模式在我國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代表了政府部門對PPP模式的有力支持。2014年5月26日,財政部成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中心;2014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文《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在基礎設施等領域積極推廣PPP模式;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的指導意見》(發改投資〔2017〕2059號)。
目前,國內外對于PPP模式的內涵[7]、伙伴關系形成[8]、相關法律問題[9-10]、典型案例[11]等都進行了深入研究。理論研究和實踐均表明,PPP模式相對于傳統的政府包辦模式的優勢十分明顯,如建設效率高、運營周期短等,且私人部門相對于政府而言有著更專業的操作經驗,可以提供更周到的公共服務。但是該模式同時也存在著缺點,如私人部門融資成本較高,政府的作用受到局限等。這些不足意味著PPP模式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風險,因此,許多學者對PPP模式的風險管理展開了研究。王振坤將 PPP 模式在基礎設施項目中的風險從大的角度上劃分為系統風險符和非系統風險[12];范小軍構建了包含33指標的PPP模式風險指標體系[13]。亓霞、柯永建、王守清分析了 PPP 模式的主要風險因素并列出了風險清單[14]。在風險分析方法上,比較主流的風險評估方法有蒙特卡洛方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方法[15]、影響圖法[16]等。近些年,又出現了一些其他新方法。周運翔等對PPP 項目中各個參與方的風險偏好進行衡量[17];張延鋒研究了PPP聯盟企業各個成員成功合作的概率[18]。
2.3海綿城市建設PPP模式研究
目前對海綿城市建設PPP模式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鄧翊研究了海綿城市建設模式的選擇問題[19];李莉等以嘉興市為例,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 PPP 模式的風險指標體系及賦分標準[20];郎啟貴研究了海綿城市PPP項目風險分擔機制[21];桑培東建立了PPP模式下海綿城市項目的VFM評價模型[22]。總的來說,關于海綿城市建設PPP模式的研究成果還較少,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主要停留在模式討論、風險識別等定性層面上。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研究多圍繞海綿城市的概念、內涵、定位、技術、方法等內容展開。同時,由于我國現有PPP相關法律框架還不健全,公共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風險分攤機制也不完善,而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環保效益高、經濟效益低,難以對民間資本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采用PPP融資具有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目前,尚未形成具體明確的針對海綿城市PPP模式建造項目的風險評估、預警與管控等研究及應用成果,因此,對海綿城市建設的PPP融資模式開展研究,構建風險指標體系,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 PPP 模式進行全過程風險動態識別和數據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浩,梅超,劉家宏.海綿城市系統構建模式[J].水利學報,2017,48(9):1009-1014
[2]袁再健,梁晨,李定強.中國海綿城市研究進展與展望[J].生態環境學報,2017,26(5):896-901
[3]吳丹潔,詹圣澤,李友華等.中國特色海綿城市新興趨勢與實踐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6,01:79-97.
[4]蕊紅.“海綿城市”讓城市回歸自然的新理念[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5,(7):66-69
[5]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給水排水,2015(3):1-7
[6]仝賀,王建龍,車伍等.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方法探討[J].南方建筑,2015,4:108-114
[7]孫學工,劉國艷,杜飛輪,楊娟.我國PPP模式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5,(2):28-30
[8]杜亞靈,閆鵬.PPP項目中初始信任形成機理的實證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4,47(4):115-124
[9]樊緯航.地方政府PPP融資模式的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2016
[10]隋禺軒.中國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項目合同的法律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6
[11]梁晴雪,胡昊,謝忻玥. 國內外典型PPP項目案例研究及啟示[J].建筑經濟,2015,36(8):26-30
[12]王振坤. BOT 項目融資的風險管理研究[D]. 廈門大學, 2009
[13] 范小軍,王方華,鐘根元.大型基礎項目融資風險的動態模糊評價[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2007, 38(3): 451-454
[14] 亓霞, 柯永建, 王守清. 基于案例的中國 PPP 項目的主要風險因素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9,5: 107-113
[15]何德文,黃真諦.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重大工程項目社會風險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3(382):53-56
[16]石曉軍, 孫建英. 基于影響圖的項目投資風險分析方法研究[J]. 煤炭學報,1999, 24(2):212-215
[17]周運祥, 曹國華.項目融資中風險分擔的優化模型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28(10): 136-138
[18]張延鋒, 劉益, 李垣. 戰略聯盟價值創造與分配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 2003,17(2): 20-24
[19]鄧翊.海綿城市項目融資模式選擇研究[D].廣西大學,2016
[20]李莉,孫攸莉. 海綿城市建設 PPP 模式風險及管控研究——以嘉興為例[J]. 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2):183-189
[21]郎啟貴,徐多,李麗霞. 海綿城市PPP項目風險分擔機制研究[J].經營與管理,2017,(11):141-144
[22]桑培東,張鵬. 海綿城市項目應用 PPP 模式的VFM 評價[J]. 工程管理學報,2017,31(6):6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