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5日,長沙理工大學“高校治理與領導能力提升”專題干部研修班在“全國干部教育培訓浙江大學基地”成功舉辦。校黨委副書記、校長曹一家,校黨委副書記劉建民,副校長劉朝暉,副校長黃創霞出席研修班。學校70余名處級干部參加學習。

圖 研修班開班儀式
此次研修班在6天時間里,開展了9場專題報告、3次現場教學、1次分組研討,是一次行程緊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高規格學習實踐之旅。

圖 校長曹一家作開班致辭
曹一家在開班致辭中希望學員們要沉下去學,帶著感悟思考大學之道、育人之要,深刻認識高等教育的辦學規律;要走進去學,俯下身子,近距離了解一所一流大學成長背后的“不同尋常”;要嚴要求去學,模范遵守學習紀律,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進一步理解辦好人民滿意高等教育的重大意義。曹一家強調全體學員要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堅定信念、積蓄力量,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圖 鄭強教授講授“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圖 劉繼榮教授講授“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激勵與導向”
研修班對標國家級教育培訓研修規格、對標雙一流大學培訓研修規格,大咖云集,課程精彩。邀請了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葉高翔,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浙江工業大學校長李小年,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昆松,浙江大學人文學部主任黃華新,浙江大學化學系副系主任林旭鋒,浙江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葉恭銀,浙江大學化學系黨委書記兼副系主任胡吉明,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劉繼榮等不同學科的多位專家名師做專題報告。專題報告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內容包含師德師風建設、“雙一流”建設、科研發展的理論及實踐、干部理念變革與思維創新、高校治理結構、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對我校決勝建成“百強”大學和高質量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專家們的精彩授課舉重若輕、化繁為簡,讓人受益匪淺、收獲良多。學員們享受了一場場知識和學術的饕餮盛宴;既拓寬了思路、開拓了眼界,也引發了思考、看到了差距、增強了信心和動力。

圖 南湖畔重溫入黨誓詞

圖 海康威視展示中心現場教學

圖 海康威視展示中心現場教學
現場教學環節,學員們先后前往浙江大學青山湖能源研發基地、嘉興南湖紅色教育基地、海康威視參觀學習。在浙江大學青山湖能源研發基地,學員們參觀了超級電容儲能制備試驗臺等八個試驗平臺,并與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通過聆聽《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與運行》主題報告,學員們學習了浙江大學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發展規劃、組織架構、運行管理、人才培養及團隊建設等方面情況。在嘉興南湖紅色教育基地,學員們回顧建黨歷史、感悟紅船精神,于南湖之畔面對黨旗、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的誓言環繞在耳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信念更加堅定在心間。在海康威視,學員們參觀了展示中心,通過智能物聯網感知萬物互聯的情景,通過大數據服務認知數字經濟的宏大,通過現場交流對公司的整體情況及長理人在海康的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圖 小組研討

圖 學員交流

圖 學員交流
理論學習中汲取營養,現場教學中開闊視野,紅色實踐中積蓄力量,交流討論中碰撞思想。學員們紛紛表示本次研修班針對性強、收獲滿滿、感悟頗多。在研修班結業式的學員交流環節,電氣學院黨委書記符慧林說到:“我們要樹立看齊與追趕意識,物質的東西學不來,但辦學思維與理念是我們可以努力學習與追趕的。我們應立足長理定位,結合長理特色,以干事創業的長理情懷、爬坡過坎的長理斗志、花小錢辦大事的長理精巧、時不我待的長理擔當,進一步提升爬陡坡、越高坎的戰略戰術,在有為中、在有位中實現長理新的突破。”政策研究與督察室主任肖寒說到:“本次學習是長理人的‘問道之旅’,我們唯有奮斗方不負黨和人民的期望。我們要成為值得托付之人、‘被需要’之人、有情懷之人、‘純粹’之人,不辱使命,不負時代,為實現長理‘百強夢’貢獻更大力量。”

圖 結業式
劉建民在結業式講話中強調,要持續學習,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素養,爭做踐行立德樹人初心使命的典范;要學以致用,將此次研修學到的知識和經驗融會貫通,運用到決勝建成“百強”大學的實際工作中去,提高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質量和水平;要輻射成果,將學習所獲分享給身邊的人,輻射所在部門和學院,帶動整個學校,以堅實的組織保障推進高質量發展,為決勝建成“百強”大學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和文化氛圍。
此次研修班的舉辦正逢全校干部黨員師生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學校第四次黨代會精神關鍵時候。學員是各部門、各學院黨政主要負責人,是學校決勝建成“百強”大學的關鍵少數。此次研修班的順利完成充分體現了我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提高干部貫徹落實第四次黨代會精神、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綜合能力,更好地決勝建成“百強”大學的信心與決心。
(文、圖/靳攀科、邵巧艷 審/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