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鐵17號線二期西大街站亮相! “少城文化”融入現代空間
近日,成都地鐵17號線二期西大街站已全面竣工,目前正積極推進開通前的各項籌備工作。西大街站以“少城記憶”為主題,將“少城文化”與現代站廳空間融合,在提升通勤效率、優化出行體驗的同時,為乘客營造出一個“可閱讀、能沉浸、有共鳴”的城市文化新空間。
文化賦能空間
地鐵站內再現“少城記憶”
步入西大街站站廳,目光會第一時間被天花板吸引。“千城皆如圍棋局,唯有少城魚骨肌。”車站以銀色鋁板勾勒魚骨般的形狀,再現了少城特有的“魚骨狀”街巷脈絡。燈光從小孔中透出,像晨光穿過古老街巷。視線向遠處延伸,金屬格柵與燈帶縱向排布,勾勒出一條深邃而富有韻律的文化長廊。
“我們希望乘客從踏入車站那一刻,就能感受到時空的交織與流轉。”成都軌道建設公司工作人員夏小亮介紹。轉角處弧形的設計靈感,也源于老巷子的拐角,這些設計的語言,把少城的記憶“嵌”進車站的每一個細節里。
車站使用的鋁板不僅能塑造視覺意象,還具備吸音降噪、優化通風等功能,實現了文化表達與實用性能的有機統一。
導向全面升級
從“抬頭看”到“一眼見”
走進西大街站車站,會立刻發現這里的導向標識“不一樣”了——它們不再垂吊在天花板上,而是“貼”在墻面,或“站”在設備上。夏小亮介紹:“我們把導向標識‘從天上挪到地上’,是為了減少各類垂吊線的視覺干擾,讓大家一眼看清、輕松尋路。”
標識的高度和位置也經過細致考量。設計團隊前期反復模擬推演了乘客進出站、換乘、購票等行為路徑,精準布設每一塊導向標識。所有導向標識統一設置在距地面2.5米的高度,最大間隔不超過25米。在電梯口、衛生間通道等關鍵分流位置,標識會布置得更為密集,確保它們始終處于乘客的最佳視線范圍內。
夏小亮補充:“導向設計是一個‘動態優化’的過程,車站開通后,還會持續跟蹤客流動線,根據實際使用情況不斷調整優化,讓尋路更加輕松便捷。”
攻堅與守護
老城區中的精細施工
建設這樣一座位于老城核心區的車站,并非易事。西大街站周邊建筑密集,學校、醫院、居民區林立,地下管線錯綜復雜,施工難度極高。
“管線遷改不僅要‘遷’和‘改’,還要‘固’和‘護’,”現場負責人白寧指著車站頂部介紹,“就在距離車站頂板僅約兩米的位置,縱貫著一根110千伏的高壓電纜,它承擔著周邊數萬戶居民的用電,施工中容不得半點疏忽。”面對這一嚴峻挑戰,項目團隊經過多輪嚴謹論證,最終選用高強度U型槽與定制鐵箱對高壓電纜進行全程包裹加固。
西大街站不僅用金屬和光影重現少城肌理,也用智慧和關懷回應著現代城市需求。車站共設置8個出入口,多數與公交實現無縫接駁,站內還配備無障礙電梯、開放式票亭、母嬰室、兒童洗手臺等便民設施,讓每一位乘客的出行更高效、更舒適、更從容。
成都軌道交通17號線二期工程,西起機投橋站(不含),東至高洪站,橫跨武侯、青羊、金牛、成華等多個中心城區。線路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成都軌道交通網絡,提升市民公共交通出行體驗。